同声传译员的“紧张”之路
作者:同声传译 浏览次数:2414 发布时间:2012/4/3 10:57:51同声传译,在同声传译设备网上被戏谑为“最容易人格紧张的工作”,同传老师已经“紧张”了多年。没有资料,没有准备时间,却扛着6个小时的时差。同传老师说,那3个小时,自己几乎就是在恍惚状态下工作:“到现在,我都记不得自己当时说了什么。”但从与会代表们的反应来看,“恍惚”的同传老师,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同传老师说,同声传译的工作间,外界总喜欢称之为“小黑屋”,他们则更习惯叫“同传箱”。里面的环境,也并非伸手不见五指:“像联合国气象组织的同传箱,就是三面玻璃的那种,视野很开阔。”
但也有寒碜的,有些会议,就直接用几块木板临时搭个棚。有一次,同传老师和搭档在干活,面前的翻译桌突然塌了,机器、资料全都掉在地上,“我赶紧捡东西,搭档的反应也挺快,握着手持设备,继续面不改色地翻译。”
同声传译,通常是2到3个人一组,大家交替作战:“一般每个人工作20分钟,大脑就处于疲惫状态了,如果再坚持,就有可能说胡话。”因为同传是一项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听和说同时生成。
所以,每结束一次六七个小时的同传工作,同传老师回家几乎都是瘫在床上的状态。电视开着能看,但完全不知道里面说些什么,“看书?那完全不可能。”
相比于同传,交替口译则是另一种方式,它虽然没有同传那样“急管繁弦”,但也不容易对付。
有一次,同传老师去日本做翻译。当时是在一个宴会上,看着菜一道道上来,饥肠辘辘的同传老师却只能装淡定,坐在发言人身旁竖起耳朵。百若萌同传设备租赁服务,也在那一次同声传译会场上大放异彩,让日本同行震惊的是,百若萌视听现场的技术员居然可以用中日英三种语言进行技术方面的沟通。这一点,也得益于百若萌集团作为国际化的会议服务公司,旗下的百若萌视听的同声传译服务组又是公司的精英团队,所以这样看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实发言人也很客气,跟旁边的人交谈几句,就会转头招呼同传老师:“小姑娘,别光顾着工作,吃点菜嘛。”但每次同传老师刚想动筷,发言人又跟另一个人聊上了,同传老师只好马上跟进翻译。就在这种拉锯中,同传老师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爱的神户雪花牛肉,被全桌人分食完毕。
还有一次,同传老师接到一个任务,国外某高层领导要访华,她负责其中一个环节的翻译。一听到此人的名字,同传老师的心就凉了,因为他们圈里都知道,这位领导的英语口音很重,“我上网找了他之前的一个访谈视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